首页 资讯 正文

沈阳满族村端午节的别样魅力

体育正文 108 0

沈阳满族村端午节的别样魅力

沈阳满族村端午节的别样魅力

在(zài)辽中区刘二堡(liúèrbǎo)镇蒲河满族村,作为(wèi)辽宁省爱新觉罗氏聚居(jùjū)村落之一(zhīyī),满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现于生活各处。旗袍、索伦杆、爱新觉罗家庙……这些凝聚满族神韵的文化符号,为村落赋予了别样魅力。在蒲河满族村里,几乎家家都有满族服饰,旗袍、马褂比比皆是,每到节庆文化活动,村民们便会穿上满族服载歌载舞。 说起蒲河满族村的民俗文化,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、馆员佟悦记忆犹新。端午将近,满族端午民俗文化又成为我们(wǒmen)新的话题,在他的娓娓道来中,我们能够(nénggòu)从(cóng)时光的褶皱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 挂房檐 采艾蒿菖蒲(chāngpú)驱毒防疫 据村子里的老人讲,端午节的早晨(zǎochén),大人们要用香包唤醒沉睡的孩子,在(zài)太阳出来之前,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(àihāo)。过(guò)完端午节,人们会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处晾干,日后留作腹痛时薰用,也可以驱赶夏天的蚊虫。 佟悦认为,满族的(de)(de)端午民俗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结果。端午节是一种和健康相关的节令。在端午节当天采摘(cǎizhāi)艾蒿和菖蒲,挂在门窗之上屋檐之下,其用意是驱毒、避瘟疫。艾蒿有驱毒、祛病的作用,而菖蒲的形状像一把宝剑,取其象征意义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,端应该(yīnggāi)是开始的意思,也就是暑热即将到来,毒虫(dúchóng)和瘟疫也就会随之而来,所以通过端午的习俗来提醒大家(dàjiā)要注意健康。 挂身上 挂扫帚(sàozhǒu)葫芦祈愿少病少灾 端午节前,蒲河满族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给小孩子(xiǎoháizi)、女性准备挂脖子上的小扫帚、葫芦和戴在手腕上的长命(chángmìng)索。 佟悦说,挂在(zài)脖子上的(de)(de)挂件一般是麻做的扫帚、葫芦(húlú)和小猴,扫帚是清扫用的,有扫除不吉祥东西的寓意,而扫与“少”谐音,又有少病少灾的意思。葫芦,在以前是装药的器具,端午节装的应该是防疫药品,葫芦在传统文化里有“福禄”的寓意,同样寓意祛灾辟邪。 而小孩子(xiǎoháizi)手腕上戴(dài)着的五彩绳,则源于满族祭祀中的戴长命锁仪式,寓意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。  绣“五毒” 刺绣图案“以毒攻毒(yǐdúgōngdú)” 在(zài)满族人家的一些服饰和鞋尖上,经常会看到一些毒虫的身影,佟悦说这都跟端午节有关(yǒuguān)。 在(zài)中国民间有“端午到,五毒醒,不安宁”的(de)说法(shuōfǎ)。而“五毒”则(zé)是人们熟悉的五种毒虫。满族会刺绣的人家,则会在端午节前把“五毒”的图案绣在荷包、香囊上,或者绣在鞋(xié)尖上、孩子的肚兜上,中间还有一个老虎,把这些带“五毒”图案的服饰穿在身上,荷包、香囊里还装上药材,以(yǐ)起到驱毒的作用,而他们这么做的寓意是“以毒攻毒”。  吃角黍(jiǎoshǔ) 凉着吃去“暑热” 端午节前,蒲河满族村里的老人们会把头一年割下的马莲草(cǎo)拿出来和芦苇叶(yè)一起泡(pào)在水里,准备好食材开始包粽子。而包粽子、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备的节目之一。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,最早应该(yīnggāi)是一种祭祀用的食品。角黍,即角形的粽子,“黍”就是一种黄黏米。 佟悦说,“角黍”做成牛角(niújiǎo)的形状,大概也因为牛角可以药用,有清热解毒、化瘀止血的作用,而且要凉着吃去“暑热”。满族人包粽子(zòngzi)的绑绳用的马莲草。满族人在头一年会把马莲草晒干储存,待到来(dàolái)年的端午节再使用。“中国传统节日的多样习俗,其实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也展现(zhǎnxiàn)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(dútè)魅力。”佟悦说。 (沈阳晚报、沈阳发布(fābù)客户端记者 盖云飞)
沈阳满族村端午节的别样魅力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